肾脏疾病作为一种多数病种症状不典型、隐匿性很强的疾病类型,它的早期发现,往往通过尿常规后检出蛋白尿后诊断。蛋白尿对于肾病的诊断、治疗效果的评估及预后都有重要意义。今天河南誉美肾病医院就来和大家讲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。
蛋白尿的定义
健康人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,每日尿中蛋白质的排出量<150mg。当尿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,即尿常规定性检查为阳性;24小时尿蛋白定量(424h-UTP)>150mg,可诊断为蛋白尿。
二.蛋白尿的诊断思路
借鉴血尿的诊断思路,临床通常按照“定性、定量、定位、定因”四定法来理清蛋白尿诊断思路。
▌ 蛋白尿的定性
这一步基础也重要,即明确蛋白尿为真性蛋白尿还是假性蛋白尿,否则接下来的步骤无从谈起。
凡尿常规尿蛋白阳性,除(尿酸盐、青霉素、磺类造影剂、碱性尿以及尿液过度浓缩等)和污染(尿道口或外阴局部分泌物,女性经血和白带等)这两种假阳性的情况外,定义为尿蛋白阳性;反之,为尿蛋白阴性,同时需排除假阴性(如尿液过度稀释等)。
这里特别强调一点,尿蛋白定性结果一定要结合尿比重。一般来说,二者呈正比关系,即尿蛋白越多、尿比重越高。如果怀疑存在蛋白尿但多次尿常规定性阴性者,应考虑尿液稀释的可能。
▌ 蛋白尿的定量
确定为真性蛋白尿以后,需要进行尿蛋白定量检查,以明确为肾病水平(即24h-UTP>,也称大量蛋白尿)或非肾病水平的蛋白尿。
对于不能留取24小时尿液者,如婴幼儿等,当尿蛋白/肌酐比值>,即可视为升高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临床中有明显肉眼血尿者,如IgA肾病、紫癜性肾炎、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患者,尿中因存在大量的红细胞,可使尿总蛋白定量明显升高,尿总蛋白/肌酐水平亦明显升高,会影响临床的病情评估。与尿白蛋白定量、尿白蛋白/肌酐比的指标相比,尿微量白蛋白(MA)水平不受肉眼血尿的影响。因此,建议同时检查尿总蛋白定量、尿白蛋白定量、尿总蛋白/肌酐、尿白蛋白/肌酐等指标,以减少单个指标可能出现的误差,特别是患者血尿明显时。
▌ 蛋白尿的定位
临床常规采用尿蛋白电泳法(多为十二烷基硫酸钠-琼脂糖凝胶电泳),以尿液蛋白质成分中含量多的白蛋白为界,可将尿蛋白分为大、中、小分子,其中大、中分子蛋白为主者见于肾小球疾病,小分子蛋白为主者(>50%)见于肾小管、间质疾病。
如图2所示,其中白蛋白、转铁蛋白为中分子蛋白,α1-微球蛋白(α1-microglobulin,α1-MG)、β2-微球蛋白为小分子蛋白,免疫球蛋白G为大分子蛋白,图中这位患者以中小分子蛋白尿为主,考虑为为肾小管-间质疾病。肾穿刺病理也证实如此,患者为镇痛药过量导致的慢性间质性肾病。但是,临床上部分基层医院尚未开展尿蛋白电泳检查,此时可用其他指标来代替。
α1-MG在临床常规检测中较为稳定,受pH值影响较小,此时,可用α1-MG与尿MA的比值,即α1-MG/MA,接近或>1可以作为小分子蛋白尿的一个判断标准,有利于早期筛查、发现和诊断肾小管、间质性疾病。
▌ 蛋白尿的定因
对于真性蛋白尿,明确了定量、定位以外,重要的就是结合临床伴随症状(如皮疹、关节肿痛、发热、腹痛、血尿、水肿、高血压、肾外表现等)、前驱感染史、家族史、相关实验室检查、必要时肾脏活检或相关基因突变分析,进行病因诊断。若蛋白尿伴血尿,多提示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;罕见情况下也可见于泌尿系统血管性疾病,如血管瘤、毛细血管扩张症,但血管性疾病所致血尿、蛋白尿者尿中多可见到血凝块。
在蛋白尿的诊断过程中,定性与定因、定量与定位是相互平行关系,而不是固定的先后顺序关系。肾脏疾病的诊断往往也并不需要四者都确定清楚,可能其中部分确定了,疾病就确诊了,这就需要医师灵活运用临床经验,诊断仍需要运用肾穿刺活检病理。但对于存在禁忌证无法肾穿刺的患者,蛋白尿的定性、定量、定位、定因则对定制有效的治疗方案则非常重要了。
蛋白尿对于肾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
持续性蛋白尿不仅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,也是加重慢性肾衰竭程度和血管老化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如果长期大量蛋白尿得不到控制,再并发感染,很容易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(ESRD),预后多不良。
河南誉美肾病医院提醒:患者要在发现病症后及时的到医院进行诊治,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,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,让自己更好的控制病情。
河南誉美肾病医院(原淇县同济肾病专科医院)始建于1988年,于2010年正式更名为河南誉美肾病医院。 是河南省二级甲等中医医院,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教学医院。被鹤壁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确定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。鹤壁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业委员主任委员单位。医院是鹤壁市城乡居民医保、职工医保定点医院,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。
本站院内图片及商标权属河南誉美肾病医院所有,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本站信息,本站所有资料不能作为治疗及医疗依据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